
本期专家: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 副主任医师 孙静配资排排论坛
为传承岐黄薪火,弘扬中医智慧,即日起,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将陆续推出【铭科领航·耳鼻咽喉科】系列内容。刘大新教授及其团队深耕中医耳鼻咽喉领域,精研中西医结合之道,以精湛医术与深厚底蕴,守护万千患者的感官健康。本系列将汇集刘大新教授及其团队精心打造的科普知识,以及青年医者的跟师成长感悟,记录从理论到临床的蜕变之路。
古人之学皆有其法,然其最根本、最基础的一点则是师古,在对传统经典充分学习、传承的基础上,才能自出新意,从而形成自己的学术理念。
刘大新教授提倡“师古”,注重经典学习,指出中医几千年来一直在同疾病作斗争、有着丰富的经验,历代医籍的记载是取之不尽的宝库,我们应当努力发掘。刘教授要求我们大量阅读专业书籍、经典书籍,并指出无目的性的泛读是没有意义的,想要“师古人之心”,就要精读。因此,面对经典,首先要进行品读,剖析内涵,在精读过程中要多思考探索其内在精神,而非单纯理解医案及方药的表面记载,这包括探寻成书环境、时代、渊源,思考作者的临床理念、品格以及个人思想模式的传达,从而明确精读的目的,做到“师其心,得其意”。
展开剩余65%这点对临床辩证、用药的思路拓展意义重大而深远。以过敏性鼻炎为例,在早年间跟师时,经过一段时间学习,大致了解老师常用方,但不知其深意、广义。只是到老师说过敏性鼻炎,中医临床多以肺脾两虚为基础,故老师常联用玉屏风散施治。实时临床确实多见病程日久、体弱易感、汗出畏风、舌淡等情况患者,每见老师处方,似是秒懂,虑之肺脾两虚,或邪之所凑、其气必虚,没有更多想法;后期随着专业书籍的阅读,逐渐可知老师用方并非如此轻易,其有多意、多解,理论基础多方归一,缜密至极。例如:一冬日一患者青年男性来诊,典型过敏性鼻炎急性期症状,但形强体壮,舌淡红,苔黄腻,脉弦;未见明显气虚之象,老师仍予此方开方,效果良好;当时虽然疑惑,但也仅能自己解释为邪之所凑、其气必虚。后读《伤寒论辑义》柯韵伯说:“脉有余而证不足,则从证;证有余而脉不足,则从脉。有余可假,而不足为真。此仲景心法。”这个观点阐述了临床表现与舌脉不符时,治疗应何去何从的建议;对于证型复杂,脉证不符情况,可考虑从虚不从实,故从本病肺脾两虚的病理基础施治。又有《素问·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》中说“病发而有余,本而标之,先治其本,后治其标;病发而不足,标而本之,先治其标,后治其本。”此观点阐述了标本先后施治的建议。患者发病,形体、舌脉见有余之象,先顾其本,从肺脾气虚论治。《灵枢·师传》“春夏先治其标,后治其本;秋冬先治其本,后治其标。”此观点阐述天人合一,顺势而为的治疗思想。干祖望三因制宜中的“因时制宜”也说根据不同季节患病的特点,在治疗上有所侧重。思想当时为冬季,老师应季节而重本,故从肺脾气虚基础论治。刘教授博览群书,思路宽广,我所见仅为一斑,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再有体会。
同时刘教授指出,在临床学习实践中,虽然应在师古阶段临池不辍,但也需谨记师古不泥古。师古这一阶段之后便分为两种状况,一种是泥古不化;另一种是师古不泥。泥古不化,则是学古而不知变古、以古人面目为面目的临床,拘泥书籍,不结合患者实际。这种行为不但违背中医天人合一、整体辨证的基础思维方式,也摒弃了中医治病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。而师古不泥,即不被前人的想法、理念所束缚,因古今不同、个体不同,需求真务实、慎思明辨、传承开拓、索源创新。
刘教授在师古不泥中又强调,临床既禁忌食古不化,目光短浅,沉溺于一家一派之中不能自拔,也不鼓励朝三暮四地盲目广揽诸家所长,更不推崇盲目创新、一味追求所谓标新立异。作为医者学习及临床时,切忌急切之心,临池未几,便狂言“创新”。传承之后,开拓、发展、升华为我辈职责,但务需持久沉淀,多方积累,千锤百炼或可方有一得。切忌“创新”者或以丑怪为美,或以残缺为奇,或以大胆变形为悟等等,乃至误己误人。
刘教授自身贯通中医经典理论、善经方,然亦喜时方,并能师古不泥,融汇古今。在临床中既不立异以矜奇,亦不苟同而随俗配资排排论坛,尤注重临床辨证,反复告诫学生临诊贵在变化,师古不泥的临床路径。要实现经典应用和技艺传承,在于守正创新,熟读古籍的同时,跟随时代变迁和人民生活需求的变化而变通。
发布于:北京市天牛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